分卷阅读5

代官员头衔的小知识。
  宋代官员一般都有超过一个头衔,比如宰相,一人可能顶四五个头衔,还有人明明领京官的衔,却在地方供职,这是什么原因呢?
  实际上,宋朝官员多有三个头衔(少的也有两个),即官、职和差遣。“官以寓禄秩、叙位著,职以待文学之选,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。”官是虚衔用来定俸禄和官位,职是宋朝士大夫的特殊职称,差遣才是实际职务。


第2章 兵制
  自宋太|祖杯酒释兵权后,宋朝的军政大权就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,欲调动军队,须行三步走:
  一、皇帝下旨
  二、枢密院领旨下发兵符
  三、率臣(主将)得旨、领取兵符前往调兵。
  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领导机关,掌军权及军令,但麾下无兵,因统兵权归于三衙,即:
  1、殿前都指挥司(简称殿前司);
  2、侍卫马军司(简称马军司);
  3、侍卫步军司(简称步军司)。
  此三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,统领禁军和厢军。
  下面先说说三衙那些事。
  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、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,统辖殿前诸班、直及全国禁军、厢军。三衙分别以都指挥使(殿前司都指挥使俗称“殿帅”、马军司都指挥使俗称“马帅”,步军司都指挥使俗称“步帅”)、副都指挥使、都虞候为长官,基本都由皇帝亲任(受任者自然都是亲信中的亲信)。而三衙长官的待遇也相当高:
  1、俸禄优厚(可与宰相齐平)
  2、恩荫妻子
  3、上殿奏事可免繁琐礼节。(仁宗朝规定:“诏殿前、马、步军,今后所奏本司公事,除系常程依旧例转奏外,如有非泛擘划,急速公事,在后殿祗应,便令免杖子,窄衣上殿;若非本司公事,别陈利见,即关报閤门,依例上殿,更不旋取旨。”)
  不过在两宋“文治”的大前提下,武官终是要被文臣压一头,所以三衙长官当宰相面前还是低一等,须毕恭毕敬,揖见后者。
  《文献通考》卷58《职官十二》曰:“三衙内中见宰执,皆横杖于文德殿后,立廊阶下唱喏;宰相出,立阶揖之。外遇从官于通衢,皆避焉。此礼久废,惟内中横杖之礼,至今不废。”但宰相也要以礼相还,如仁宗朝王曾为相,“殿前副都指挥使、振武节度使杨崇勋尝诣中书白事,属微雨新霁,崇勋穿泥鞹直登阶,曾颔之,不以常礼延坐”。杨崇勋虽不得预坐,但从此事可以看出在“常礼”即通常情况下宰相是要给三衙设坐的。
最`新`沷`怖`网 6j6j6j.康~姆


最`新`沷`怖`网 6j6j6j.℃.〇.Μ
  三衙中,殿前司麾下禁军最精锐,主要负责守卫京城,马军、步军二司的军队则是全国各地驻守,麾下也掌厢军。
  以下,先说禁军。
  宋朝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。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只驻守京城,侍卫亲军则驻扎各地。
  禁军的番号、编制增减、更迭变化很大。其中,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和控鹤步兵,侍卫司的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兵,是沿袭后周的禁军番号。宋太宗赵光义时,改称捧日、天武、龙卫、神卫等,是禁军的上军,通称上四军,其他诸军则是中军和下军。禁军一般是百人为都,五都为指挥(营),五指挥为军,十军为厢,厢分左、右,厢上为番号军,分属三衙。统兵官分别为:都头(马军为军使)、指挥使、军都虞候、军都指挥使、厢都指挥使。
  各种禁军,除殿前司的捧日和天武两军外,其余都要更戍。更戍移屯的名目有三种:一曰"就粮",即移驻粮草丰足之地,并准许家属随营;二曰"屯驻",即由京城调出戍边或戍诸州,并临时隶属于诸州;三曰"驻泊",即移屯诸州但隶属关系不变。屯驻和驻泊均不许携带家属。宋仁宗时,为加强地方治安,就粮禁军开始常驻地方。
  禁军兵员从各地招募,或从厢兵、乡兵中选拔。
  再说厢军
  厢军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,取“驻扎城厢”之意。宋太|祖于乾德三年,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,成为禁军,剩下的老弱士兵留在本地,称为“厢军”。厢军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,故也称“役兵”。
  厢军主要来自招募,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,总隶于侍卫马军司、侍卫步军司。厢兵从事劳役大概包括:京城的东西八作司、牛羊司、御辇院、军器库、后苑造作所、后苑工匠、南北作坊、绫锦院、弓|弩院、东西水磨务、东西窑务、御厨、御膳厨、法酒库、油库、醋库、布库等,以及开封府的步驿、马递铺(骑马递送文件)等。筑城、制作兵器、修路建桥、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、迎送等。一般无训练、作战任务。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,编制分军、指挥、都3级,统兵官与禁军同,但地位,待遇较禁军为低。
  厢军的来源,除了上述情况外,还有犯人刺配到本州充当厢军,以供役使,称为“配军”;从禁军中拣选降为厢军的,称为“落厢”;在招募中达不到禁军身高要求而充作厢军的等等。厢军总人数在真宗末年达到四十八万之多,厢军番号多达二百以上,不同番号的厢军,承担不同的劳役。只有少数番号的厢军,尤其是厢军中的马军,主要作为地方军,以维护地方治安为主。从事劳
o
地址发布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
【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】
【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】
【一路陪伴…感谢有你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