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当然知晓。”阳渊垂下眼,手指情不自禁绞紧了些,“第一次碰这个东西,是宇文羿灌给我的。”
“宇文羿?”卫映一怔,反应过来那是北周武帝的名讳,想到阳渊此前亦曾说过他和北周武帝关系并非如传言中般,不免更加心急,“他为何要如此做?”
他注意力情不自禁更集中在阳渊黑眸中,隐约可见其中的复杂情绪。须臾,他伸手抚过他发丝,低低道:“我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你,知晓了那一切,千万别觉得我恶心。”他顿了顿,又道,“你可还记得,你是为什么封的留朔侯么?”
“你可还记得,你是为什么封的留朔侯么?”
“是承光十年,齐周联盟伐突厥,我自朔州出兵......”他忽得顿住,有些警觉地看着阳渊,“你与那事有关?”
“齐周盟约乃我在狮城极力劝说行哥而成,后来北周背盟,怎能说与我无关?”阳渊怆然道,望向卫映的目光既愧疚又心疼,“况且还连累了你。”
那过往种种,如今想来既是历历在目,亦是字字诛心:承光十年,北齐琅琊王珩亲赴狮城与周使会盟,相约共伐突厥、瓜分其地,次年北齐自朔州出兵,然北周背盟,反同突厥联盟伐齐,朔州倾巢而出的一万精锐骑兵顿时腹背受敌,而率领那一万先锋骑兵的人,正是卫映。
本该是必死无疑之局,却被卫映的天才手笔生生改写:他避开突厥骑兵锋芒,佯作偷袭突厥王庭,北周与突厥本就互相猜疑,因而作壁上观,却不想卫映是率人暗中洗劫北周粮草,斩断北周补给,而突厥因恼恨北周袖手旁观,怀疑其诚意退兵而去,北周军队仓皇之际被卫映率兵大破,随后赶来的北齐援军扩大战果,二十万大军遂大败而归。
此战卫映居功至伟,一万骑兵仅折损一千,却斩获敌首万余,北齐北部原本岌岌可危的三州五郡得以保全,回朝后以“留存朔地”封留朔侯,年仅十五岁即威震北朝。
彼时阳渊身在长安,得知此事后大局已定,可骤然为数十倍于己的大军包围的卫映彼时稍有不慎,必然死无葬身之地,而高珩得知北周背盟时,对卫映该是何等的担忧,对他又该是何等的失望?
掩藏在留朔侯威名下更为深层的忧患,是北齐虽然留住了北部诸镇,却到底没有如原先计划般彻底攘除突厥外患,力主讨伐突厥的高珩在北齐朝中必然添了隐忧无数。他从不敢想,高珩到底为合盟北齐、讨伐突厥押上了多大的资本,他骤然的死讯、他死后卫映的孤立无援,,同那次倾国力而无果的会战,是否有着干系?
他不肯用他给他的假死药逃生,又是不是因为他对他失望透顶,以至于不能信任呢?
“若是合围之时,倒还称得上连累,可我因此成全了封侯事,焉知不是因祸得福?”他指了指自己,“我还好好坐在你面前呢。”
卫映心下也明白路经狮城时他觉得似曾相识是因着这番缘故:两年前他刚刚随三叔驻守北境,而高珩也离开邺城,与北周商讨联伐突厥之事。彼时高珩给他写的信,便有一句“至狮城,遇故人,葡萄甚好,归予汝”。
原来那故人便是阳渊。
他这一撒娇,阳渊也笑了起来,将他拉到怀中好一阵蹂躏。卫映还记挂着他五石散的事,便又催促道:“那此事与五石散有何关系?你说宇文羿因你是齐人而猜忌你,可你促成了会盟之事,他即便多疑,也该因你得用而暂信你几分。”
“正是因为我促成了盟约,他才因此生出了疑心。”阳渊目光微微放空,那一刻卫映甚至觉得他身上隐隐折射出几分绝望与屈辱的神色,“北周上下,皆好奇他为何对我一个齐国出身的人宠信有加,今日我便告诉你罢------因我既是他宠臣,亦是他情人。”
阳渊少年从军、鲜有败绩,又曾襄助宇文羿诛杀晋国公,是以哪怕宇文羿对其倚重、以致托孤,卫映也只当是宇文羿爱才,从未想过还有旁的缘由,况论是以色事人这种隐秘事。他忽得心念一转,有些惊怖地问:“你是心甘情愿的?”
“起初确实是。”阳渊垂眸,声音又是怅惘又是隐恨,“总角之交、生死相扶,自然感情深厚;帝王之爱、热烈浩大,亦令人沉湎。可同帝王相爱,是世间最微妙之事:你若过分在意他,他会觉得你逾越;若不过分在意他,他又觉你有二心。”
“我一直以为,我将我同他的关系把控得恰到好处:我既与他亲密无间,又记住臣子的本分,对他忠心恭谨,不令他烦忧,亦使自己处于随时可以抽身而出的安全。可我自认做好了本分,他就恼我为何能心如止水地做好本分,进而疑心深重,以为我仍不忘自己故土出身。他不知我身世,待他发觉我对行哥的仰慕与回护后,怀疑之心便更甚。”
“派我去狮城会盟便是试探,而我只以为若周齐修好,我同行哥亦不至于兄弟相残,是以在狮城,我极力劝说行哥同意结盟,更数番向他陈述利害与北周诚意。盟约既成,我满心欢喜,他明面上虽对我百般封赏,心中却更坚定我必然是与行哥勾结,才达成了盟约。”
“他又以婚姻之事试探我,先是立了皇后,又命我娶了皇后的妹妹,我虽伤心,想及策瑜之事,却也觉得尚可接受。他因此脾性愈发古怪,我猜不出他想法,便愈发不与他亲近,因而他暗中筹谋背盟,我竟未曾发觉蛛
“宇文羿?”卫映一怔,反应过来那是北周武帝的名讳,想到阳渊此前亦曾说过他和北周武帝关系并非如传言中般,不免更加心急,“他为何要如此做?”
他注意力情不自禁更集中在阳渊黑眸中,隐约可见其中的复杂情绪。须臾,他伸手抚过他发丝,低低道:“我把事情从头到尾告诉你,知晓了那一切,千万别觉得我恶心。”他顿了顿,又道,“你可还记得,你是为什么封的留朔侯么?”
“你可还记得,你是为什么封的留朔侯么?”
“是承光十年,齐周联盟伐突厥,我自朔州出兵......”他忽得顿住,有些警觉地看着阳渊,“你与那事有关?”
“齐周盟约乃我在狮城极力劝说行哥而成,后来北周背盟,怎能说与我无关?”阳渊怆然道,望向卫映的目光既愧疚又心疼,“况且还连累了你。”
那过往种种,如今想来既是历历在目,亦是字字诛心:承光十年,北齐琅琊王珩亲赴狮城与周使会盟,相约共伐突厥、瓜分其地,次年北齐自朔州出兵,然北周背盟,反同突厥联盟伐齐,朔州倾巢而出的一万精锐骑兵顿时腹背受敌,而率领那一万先锋骑兵的人,正是卫映。
本该是必死无疑之局,却被卫映的天才手笔生生改写:他避开突厥骑兵锋芒,佯作偷袭突厥王庭,北周与突厥本就互相猜疑,因而作壁上观,却不想卫映是率人暗中洗劫北周粮草,斩断北周补给,而突厥因恼恨北周袖手旁观,怀疑其诚意退兵而去,北周军队仓皇之际被卫映率兵大破,随后赶来的北齐援军扩大战果,二十万大军遂大败而归。
此战卫映居功至伟,一万骑兵仅折损一千,却斩获敌首万余,北齐北部原本岌岌可危的三州五郡得以保全,回朝后以“留存朔地”封留朔侯,年仅十五岁即威震北朝。
彼时阳渊身在长安,得知此事后大局已定,可骤然为数十倍于己的大军包围的卫映彼时稍有不慎,必然死无葬身之地,而高珩得知北周背盟时,对卫映该是何等的担忧,对他又该是何等的失望?
掩藏在留朔侯威名下更为深层的忧患,是北齐虽然留住了北部诸镇,却到底没有如原先计划般彻底攘除突厥外患,力主讨伐突厥的高珩在北齐朝中必然添了隐忧无数。他从不敢想,高珩到底为合盟北齐、讨伐突厥押上了多大的资本,他骤然的死讯、他死后卫映的孤立无援,,同那次倾国力而无果的会战,是否有着干系?
他不肯用他给他的假死药逃生,又是不是因为他对他失望透顶,以至于不能信任呢?
“若是合围之时,倒还称得上连累,可我因此成全了封侯事,焉知不是因祸得福?”他指了指自己,“我还好好坐在你面前呢。”
卫映心下也明白路经狮城时他觉得似曾相识是因着这番缘故:两年前他刚刚随三叔驻守北境,而高珩也离开邺城,与北周商讨联伐突厥之事。彼时高珩给他写的信,便有一句“至狮城,遇故人,葡萄甚好,归予汝”。
原来那故人便是阳渊。
他这一撒娇,阳渊也笑了起来,将他拉到怀中好一阵蹂躏。卫映还记挂着他五石散的事,便又催促道:“那此事与五石散有何关系?你说宇文羿因你是齐人而猜忌你,可你促成了会盟之事,他即便多疑,也该因你得用而暂信你几分。”
“正是因为我促成了盟约,他才因此生出了疑心。”阳渊目光微微放空,那一刻卫映甚至觉得他身上隐隐折射出几分绝望与屈辱的神色,“北周上下,皆好奇他为何对我一个齐国出身的人宠信有加,今日我便告诉你罢------因我既是他宠臣,亦是他情人。”
阳渊少年从军、鲜有败绩,又曾襄助宇文羿诛杀晋国公,是以哪怕宇文羿对其倚重、以致托孤,卫映也只当是宇文羿爱才,从未想过还有旁的缘由,况论是以色事人这种隐秘事。他忽得心念一转,有些惊怖地问:“你是心甘情愿的?”
“起初确实是。”阳渊垂眸,声音又是怅惘又是隐恨,“总角之交、生死相扶,自然感情深厚;帝王之爱、热烈浩大,亦令人沉湎。可同帝王相爱,是世间最微妙之事:你若过分在意他,他会觉得你逾越;若不过分在意他,他又觉你有二心。”
“我一直以为,我将我同他的关系把控得恰到好处:我既与他亲密无间,又记住臣子的本分,对他忠心恭谨,不令他烦忧,亦使自己处于随时可以抽身而出的安全。可我自认做好了本分,他就恼我为何能心如止水地做好本分,进而疑心深重,以为我仍不忘自己故土出身。他不知我身世,待他发觉我对行哥的仰慕与回护后,怀疑之心便更甚。”
“派我去狮城会盟便是试探,而我只以为若周齐修好,我同行哥亦不至于兄弟相残,是以在狮城,我极力劝说行哥同意结盟,更数番向他陈述利害与北周诚意。盟约既成,我满心欢喜,他明面上虽对我百般封赏,心中却更坚定我必然是与行哥勾结,才达成了盟约。”
“他又以婚姻之事试探我,先是立了皇后,又命我娶了皇后的妹妹,我虽伤心,想及策瑜之事,却也觉得尚可接受。他因此脾性愈发古怪,我猜不出他想法,便愈发不与他亲近,因而他暗中筹谋背盟,我竟未曾发觉蛛